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感受时光之美 菊有黄华——寒露

    信息发布者:北浒庄服务站
    2017-12-05 10:49:46   转载

    初八交寒露,初九逢重阳,而寒露交节前一天的一场绵绵秋雨,使天气骤然寒凉。“一场秋雨一场寒”,气候一个小小的变脸,眼前的景象就改了模样。回首想来,此时离上个秋分节气也不过才半个月的时光。

    是啊,秋分过后,秋夜渐长。时光倏忽间,寒露节气便应时到来。一年当中,山川大地上色彩最为绚丽的景色如期而至。枫树飘红栌叶飞黄菊花散金,如画的大地图景在露水凝重的这个节气里盛妆登场。

    寒露是九月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指此节气气温进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仅发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天文上规定,太阳到达黄经195 °时为寒露,今年寒露交节时刻是公历10 月8 日,农历九月初八4 时33 分。

    时到寒露,不由得想起上个月的白露来。这两个节气,皆因露而来,都是表示露这种物候现象的。不过,又有所不同。白露,依露的颜色而命名:“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而寒露,则因露给人寒的感觉而得名。唐代孔颖达,对《礼证·月令》有这样的阐述:“谓之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的确如此,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早起的露水便有刺骨的感觉。白露、寒露这两个节气的名字,既表示了物候的变化,也表示了气候的变化。

    从白露到寒露,时间虽只过了一个月,但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物候的变化,却是很明显的。如果说,白露节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还未完全消尽,早晚间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则标志着凉爽向寒冷的过渡,露珠寒光四射。正所谓“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想起插队时,生产队起早贪黑忙收秋,那时从地里往回拾掇庄稼都是肩挑背扛,“三秋”大忙前后要持续一个多月。每天早起下地,趟过沟沟岔岔和地边的草丛,寒冷的露水即刻就把鞋子、裤腿打湿了,冰凉沁骨,一直到半上午才能暖干。可第二天早上又照样被打湿,天天如此。“三秋”大忙,人都累个半死,根本没时间和心情换洗衣服——那时候农村穷苦,各方面条件很差,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只图每天能填饱肚子睡个好觉便知足了。所以说,很多时候,人是随奈何走的!

    闲言少叙,我们还接着说节气。寒露时节,露当然是主角。尽管露水只是在夜里才降下,但是它们就像一幕大戏里那些主宰全剧命运的神灵,在倏忽一闪中,在不动声色里,主宰着季节的征候。让绚烂了一个夏季的花朵尽情凋零,让一池盈盈的碧荷残败,让春天就开始蓬勃的树叶枯萎飘落,让“春风吹又生”的一茬茬百草在秋风寒露中摇曳变黄。古诗中说:“素秋寒露重,芳事固应稀。”又说:“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时光曾经热烈过,曾经绵延过,而此刻,不觉已渐深秋。轮回的节气从不会被打扰,它们总是依着自己的步调,从容中自有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在这深秋时节,无论是“藜杖侵寒露”“气冷疑秋晚”的自然变化,还是“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的情感冲击,或是“故人何在,烟水茫茫”的思念情怀,都会让人品味出冷落清秋的意味。

    在古诗词里,有很多这样和节气密切相关的诗句,中国古诗为节气立传,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就如同古人的生活一样,讲究天人合一,讲究敬畏和禁忌。但现在的人缺少了诗意,缺少了雅致,没有了敬畏,也没有了禁忌。其实禁忌就是一种怕,这种“怕”在今天一切都不怕的教育下已经被消灭了。古人的怕,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素质,就如一个哲学家所言,这种怕与任何的畏惧、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虔诚相关。

    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还是应该有所畏惧的。随节气轮回,依时序生活,就如自然界那些植物、动物一样,虔诚地跟随四季、跟随节气、跟随着天地而生的风和水,诗意地感知和创造生活。

    常言说草木多情。其实,草木的多情就是因了风与水随节气变化所致。是的,节气来了,最能感知到的正是餐风饮露的植物。春天,水足风暖,春暖花开,大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夏天,风热水蒸,热风载水,滋润着万物茁壮与茂盛。秋天,风凉水静,水收风干,植物果熟叶凋。冬天,风寒水冻,植物藏而归根,大地一片肃杀。

    这是多么有序而虔诚的轮回。但愿今天的人们还能像这样“敬天顺时”地生活,找回那份天人合一的状态。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白露节气鸿雁开始南飞,到寒露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深秋天寒,雀鸟在大海上盘旋后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跃入海中变成的。飞物化为潜物,这是古人的想象,也是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菊始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故菊花将普遍绽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冬天的象征、荷花是夏天的象征、兰花是春天的象征、菊花则是秋天的象征。在这百花凋零时节,菊花以其独特的风姿怒放于飒飒秋风之中,给大地平添灿烂的色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作《不第后赋菊》写的就是菊花独傲秋风的个性。这首诗充满阳刚之气,正是他借菊花的独特个性来抒写自己的豪迈气概与政治抱负。

    同样是咏菊言志,与黄巢境界大相径庭的,则是陶渊明抒发的“心远地自偏”的精神气质,因其超凡脱俗而显得意境高远。这既符合深秋天高云淡的自然特征,也符合人类平和顺势的自然本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回归自然、复归本真的状态,成为后来历代文人所向往的完美生命形态和终极精神追求。

    的确,历代咏菊之诗多如牛毛,而有谁能与东晋的陶渊明比肩呢!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便弃官回乡。在躬耕田园的生活中,种菊采菊咏菊,在所有诗人当中,陶渊明恐怕是最爱菊花的了。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他赢得了菊花之神的雅号。而菊花,也许又因了他的缘故,被人们称作“花之隐逸者也”,成为品格高洁的象征。

    写到这里,想起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曾独上庐山。那时节庐山正是枫叶流丹、桂花飘香、菊花金黄。庐山,自然染就的诗意浸得人忘我,时时于暮色中的山林间体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而令我更牵念的却是山脚下九江县的陶渊明故居——在飘逸悠远的箫声中,我似乎隐隐看到“南山”下一个婉转于东篱菊花深处的身影,寒霜雨露中遗世独立。弃官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躬耕之乐很大部分便来源于菊。我似乎看到庐山脚下那片烂漫了一千多年的菊园,依然向世人灿烂着:“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岁岁重阳日,亲友相约前来观赏菊花,这又是何等的欢愉自在。菊让陶令沉醉,陶令却使菊流芳后世。陶令之后,菊花便成了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菊花迎霜独立,被文人比喻为高洁的品质。因而,东坡有“菊残犹有傲霜枝”之赞,元稹有“此花开尽更无花”之叹,韩琦有“且看黄花晚节香”之志。菊花遇到文人,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深秋菊花放,淡雅傲露霜。以花喻人,是只有人生到达这个季节里才会有的心态和境界。

    隐士有风骨,而民间则重习俗。

    农历九月各种菊花盛开,因此,九月也被称为“菊月”,人们赏菊、咏菊的习俗已流传了两千多年。赏菊活动,在重阳节最为热烈。

    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又称“老人节”。由于《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千百年来,民间在此日形成登高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也有的称为重九节、菊花节等。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而“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是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九,久久,延年益寿”。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最脍炙人口的便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种乔木,其果实可入药。汉代初,据说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而插茱萸的风俗,至唐代更为风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用以辟邪讨吉利。

    从史书中可以了解到,旧时的重阳节,有些地方要将家畜放纵于野,不能关在圈里,时谓“撒群”;有些地方还有抛弃某物以转移霉运的习俗;有些地方要放风筝;有些地方用五色来装点气氛;而有的地方则忌讳互相走访。凡此种种,皆与消灾辟邪有关。

    不论如何,祈福禳灾总是人们美好的心愿。因此,讲究的古人在重阳节要登高、赏菊,还要饮菊花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据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药典载,菊花酒有疏风、明目、消热、解毒之功效。试想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赏菊饮酒,自是别有一番情趣。白居易在《重阳席上赋白菊》中写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是何等的狂放!

    饮罢菊花酒,登高以怀远。九月九日登上高处,壮观天地间,让秋风飒豁胸襟,自可以旺神健身、远眺明目。因此,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是谓“踏秋”。其与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踏春”一样,皆是举家出游之时,并籍登高用以“辞青”。“辞青”的说法源于寒露节气。重阳为秋节,寒露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除健身远瞩外,也意味着告别绿色。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重阳) 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传统的重阳节有着丰富的内容和习俗。时至今日,登高、赏菊还比较普遍,饮菊花酒的却少了,而边饮酒边写诗的就更少了,时代更迭,风雅不再。比起古人,我们愈来愈享受富足的物质生活,但精神上似乎显得苍白了许多。

    今年重阳节在寒露交节的次日。你瞧,窗下菊花今又开,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放慢脚步,放下精神负累,登高、赏菊,找回我们曾经“遍插茱萸”的重阳节!

    每至习俗不再的节日,心中不免生出些许遗憾。那些源远流长、世代流传的乡风民俗,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我们的生活,慰藉着我们的心灵。然而,生活在当下这个新旧交替、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些一直如影随形、如水就岸般承受着我们的节日风俗,不知道会在哪一个早晨或者晚上忽然烟消云散,把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赤裸裸地抛撒到一片苍茫之中,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情不自禁地怀念那些熟稔的风俗,就像一个游子怀念家乡。也只有在回眸凝望之际,我们才会发现,那些我们原本熟视无睹的乡风民俗、陈规旧习恍然间变成了一幅幅温馨淳美、风情旖旎的风情画,让人梦萦魂牵、一咏三叹。

    尽管一些民俗在消失,尽管我们怀念那些已然不再的风物,但生活总是天天向上。在上党盆地的这座小城,自有别处无法比拟的山水风景。不管是去东边的老顶山登高,还是到西边的漳泽湖赏花,或者去山野间看红叶黄栌,在这秋风渐起的寒露时节,和家人一起享受一顿美食当是不可或缺的生活乐趣——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菊花遍开的时节其美味莫过于食螃蟹。螃蟹是人间美味,素有“四方之味,当许含黄伯为第一”的美誉。“含黄伯”就是指这金秋时节的螃蟹。秋高气爽、山艳云淡的重阳日,熟黄鲜美的闸蟹,佐以绍兴陈年的黄酒,就着东篱黄花,一家人其乐也融融,但使微醺又何妨!
    寒露时节,山间霜结,水边雾漫。在长治城西边的漳泽湖湿地,树叶开始金黄,苇花迎风摇曳,绚烂过一个夏天的荷花始结莲蓬,而湖边大片大片的菊花却在霜露中恣肆怒放,与湖光水色相映成趣,成为此时节别具意韵的另类风景。

    如果得闲,再往山里走走,去感受斑斓的秋山。上党盆地山水俱佳,太行太岳襟带东西,金秋景象绚烂热烈,丝毫不逊色于别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赏红叶,莫过于黎城、平顺、壶关的山峦间,看秋林却最是沁源的深山里。登高以阔胸怀,举目尤可赏心。在这一年当中最绚烂的时节,让我们尽情感受天地间漫漫铺陈的盛大美景,切莫辜负大自然赐予人间的美好时光啊!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