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感受时光之美 初雪时节——小雪

    信息发布者:北浒庄服务站
    2017-12-05 10:53:16   转载

    小雪交节前,连续的阴霾天,好像老天就使劲憋着,单等着交节时下场雨雪应时应景呢!

    寒流袭来,天气晦暗,下雪的时节该到了。

    自立冬以后,已有好几次来自北方的寒流掠过天空,一扫我们头顶屡屡不散的雾霾,晴朗的蓝天下即使感到寒意阵阵,也惬意十分。寒流导致气温一降再降,终于降到了适于落雪的温度。有谚语说:“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节令,如果这时节果真下雪,那可谓天行常道。若仿照诗圣杜甫《喜雨》的句子,便是:好“雪”知时节,当“冬”乃发生。

    小雪和雨水、谷雨、寒露、霜降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雪一般落在公历11 月22 —23 日,这时太阳黄经到达240 °,今年小雪交节时刻是公历11 月22 日,农历十月二十三5 时22 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说到小雪节气时这样解释:“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由于冷空气频繁,温度日降,于是之前的降水就变成了雪,但此时节雪量还比较小,所以称“小雪”。

    降雪量小,因地表温度尚高而地面上难存积雪,正是“小雪”这个节气名字的原本之意。按照古籍《群芳谱》一书的解释,“小雪”的意思是:“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的确,雪小而入地即化,几乎连雪泥也未曾有便了无踪影。然每逢初雪,依然令人欣喜不已。那些从天而降的如细线样的雪子,被古人称为“霰”,扑簌簌地落下,打在枝头残留的树叶上,悄然作响,给这个世界平添了多么美妙的自然之声。时而也有缓缓飘落的雪花,这样的初雪景象常被诗人们描写为“飞絮”。常常是“飞絮”未落地便化作雨水,使人难觅其踪。而辽阔的原野上也刚好微雪初透,空气清新凛冽,深吸一口沁人肺腑,令人神清气爽。

    雪之美,来自自身,来自它的形体、结构。据说有人统计过,雪花的形态有一万多种,但都保持着六角形的基本形态,无论是板状的、星状的、片状的,甚至是柱状的,都是六角,都如花朵,轻盈而洁白。雪花为何是六瓣?按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象数的解释是,阴为六,冬为水,这是冬天盛阴的标识。待开春后,春花成五瓣,阴阳交午,变为五生万物。雪花的这种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汉代的韩婴在其所著《韩诗外传》中,就写道:“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六出即六片花瓣。以后的许多诗文,都沿用“六出”之说。北周的庾信有诗云:“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唐代的高骈则说:“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古往今来,雪之美不知打动了多少人心,撩起了多少人的诗情,连许多不通诗律者也不免要哼上几句。很多年前,有一位名叫张打油的曾吟过这样一首咏雪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呀喝,天下大一统。”此诗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开心的笑料。平心而论,此诗虽不雅,但如果除去粗俗,倒也道出了落雪覆盖一切的气势。的确,世间万物,无论是红黄黑白,也不论是美丑善恶,只要雪加以覆盖,一律洁白起来。

    文人们情感细腻,对雪的歌咏与俗人大不相同。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两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太傅谢安,在一个寒冷的日子,与后辈讲论文义,围炉叙话。窗外阴云厚积,天地似乎咫尺之遥。俄尔,雪花骤降。谢安环顾左右,手指飘然而下的雪花,捻须微笑:“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谢朗应声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一旁的小侄女谢道韫冲哥哥一笑,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思忖:侄女谢道韫年及十二,却有如此悟性,假以时日,必有大才也。遂大悦。于是,谢安逢人便夸侄女聪颖,谢道韫的才女之名竟不胫而走。时光穿越千年,曹雪芹看着笔下的林妹妹,思绪却飘至东晋,这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林黛玉不正如道韫之才么?于是提笔书曰:堪怜咏絮才。此后至今,“咏絮才”就成了才女的代名词。

    柳絮轻飏,神形恰似初雪时的雪花。谢家长幼关于咏雪的这则遗闻,就这样成为千年文坛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灵活的想象力。对此,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评论说:“柳絮才高犹自敛愁眉。

    诗的前二句即是说“虹藏不见”,三、四句指“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闭塞不通,所以到三候万物失去生机而进入冬天。

    所谓“小雪十月中”,即小雪为“十月中气”,是农历十月的标志。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又叫“孟冬”。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按《周易》中易卦的解释,十月为“坤”,是个全阴的月份。但我们的传统文化总是辩证地对应任何事物,并不孤立看待这个“全阴”的十月。所以古人认为,十月虽然全是阴,但暗含一点纯阳,所以反称十月为“阳月”。

    从十月的实际气候来说,由于夏秋贮存的地热还尚未散尽,虽然气温逐日下降,但地表一般还不会特别冷,在晴朗无风之时,甚至还会出现温暖舒适的天气,所以民间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的谚语。

    宋代诗人戴复古有《海棠》诗,就写出了这一情景:“十月园林不雨霜,朝曦赫赫似秋阳。夜来听得游人语,不见梅花见海棠。”当子穷苦,乡亲们家家户户一年四季烧火做饭都靠柴火,所以近边处的山上早已光秃秃,不要说马筋条、黄花筒没有,几乎所有能烧火做饭的柴草都被割光了。所以砍马筋条、割黄花筒时要翻好几架大山。割黄花筒相对省力,而砍马筋条就费劲了。马筋条高约丈许,一寸粗细,浑身长刺,叶片小而圆,结有类似皂角的豆荚,嫩时其豆子可食用。这玩意儿手不好拿,棵丛浓密又不好下镰刀。我那时年龄小个子矮,砍不了几根手上就扎得鲜血淋淋,冷风一吹生疼无比。有一次我左手握紧马筋条用力压弯夹在胳肢窝,右手挥动镰刀朝马筋条根部用力猛砍,谁想由于用力过猛,镰刀砍断马筋条的同时随着惯性又砍在左脚脖子上,登时脚脖子就像小孩的嘴唇一般裂开,鲜血一下就涌了出来……

    马筋条砍回来后,要在火上熏烤,待烤得有了韧性不易折断时,庄稼把式就趁热开始编耢。一个六尺长、两尺宽的耢要用去小百把根马筋条,然后用木框将两边封住固定,一个崭新的耢就编成了。

    等到开春准备播种时,耢就派上了用场。套上牲口,人立在耙或耢上,攥紧左右缰绳吆喝牲口先耙地后耢地,耙耢结合。说到这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依然不知其用途。我不妨用书面语解释几句,耢地是山区旱区在耙地后进行的土地作业,其作用是拖擦土地表面,使之形成干土覆盖层,以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及平地、碎土、轻度镇压等。简单说,就是镇压保墒,平整土地。

    而割回来的黄花筒则是为编笆,编笆是为了盖房子用。过去乡间修房盖屋大都就地取材,编好的笆很大,长宽各以几间房来确定。盖房时等大梁、檩条和椽子都固定好后,就将整个笆铺在房坡上,抹上一层麦秸泥,最后一垄垄地铺上瓦,一座新房就成了。编笆结实耐用,因不易虫蛀,家家都要用到。黄花筒是乡亲们的叫法,其实它的学名人人都知道:就是中药连翘的杆枝。因为满枝金黄、艳丽可爱的连翘花在料峭早春开得漫山遍野,乡亲们就称其为黄花筒。

    这些年,已没有人再割黄花筒了:一来人们修房有了新的建材代替,不用编笆了;二来人们已不用烧柴火做饭,冬季政府给百姓有煤炭取暖福利,也不用再烧暖炕。所以,漫山遍野的连翘花也就开得愈发旺盛。谁都知道,连翘是治感冒的中药材,乡亲们会在夏、秋甚至冬天上山采连翘。夏天采的叫青翘,秋天和冬天采的叫连翘,而且价格不菲,成为一个进项不小的家庭副业收入。

    男人们闲不下来,勤快的家庭主妇们一到小雪时节更是忙活。“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腌菜和腌肉都是为了给漫长的冬季和春节做准备。小雪是制作腌菜的最佳时令,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清人厉秀芳作《真州竹枝词引》中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

    这时节家家户户开始腌制各种咸菜,腌咸菜可以说各地都有,非常广泛。因为古代没有冰箱,更没有反季节蔬菜,人们要想在冬天吃到青菜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所以就发明了腌菜。不同种类的咸菜,大多是就地取材,上党地区的物产同广大的北方一样,白菜、萝卜、芥菜、雪里红等皆可腌制。比如芥菜疙瘩,洗净切丝,晾干后加适量盐、芥末或辣椒等调味品在铁锅中翻炒,出锅后趁热闷在洗净晾干的坛罐内,几日后便可食用。其香辣爽口,味重提神,是冬日极好的佐餐小菜。这种做法在我市黎城、平顺、潞城等地十分普遍,百姓们称为“辣菜”。甚至黎城县还将此腌菜作为一个品牌注册了商标,进入了超市。

    还有过去家家都要腌萝卜缨、芥菜缨的酸菜。腌酸菜时要一只半人高的大缸。在缸里铺一层青菜,码一层盐,装满压实,再搬一块扁圆的大石头重重地压在上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酸菜就算腌好了,单等着过些时日启封食用。按我们此地的风味吃食,来一顿酸菜肉丝饸,那才叫一个鲜美过瘾。

    每每看到如今包装精美的腌菜,当年那些腌菜时忙碌的场景尤在眼前。说实话,超市内品种繁多包装精美的腌菜比比皆是,但现代化制作的流水工艺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终究不如按传统古法腌制的口味纯正!

    北方腌菜,南方的民间则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时节,一些人家开始动手做腊肉,肉、鸡、鱼等均可入制,但以猪肉居多。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腊肉就是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由于便于冬季贮存、风味独特而广受人们喜爱。

    传统加工制作腊肉是有讲究的,不似现在一些酒店饭馆端上来的“快餐腊肉”,食之无味,如同嚼蜡。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甚为久远,而且普遍。古时民间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趁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一周或两周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这样制作出的腊肉吃起来香味浓郁、油而不腻,而且舌尖回味无穷。

    最令我口齿间难忘的腊肉味道是多年前在川滇交界处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里吃到的“猪膘肉”。猪膘肉是摩梭人的传统美食。其制作方法是将猪宰杀后,除去内脏及全身骨骼,再塞入食盐、花椒、大料等各种香料,然后完整地缝合起来,放置一阴凉处,猪肉便处于自然腌制状态,存放越久味道越鲜美。谁家的猪膘肉多,就意味着谁家富有。摩梭人的习俗是,只有贵客来了才能吃到猪膘肉,而我当时品尝到的猪膘肉已存放了八年。我清楚地记得与达西娜姆一家人喝着自家酿制的苏里玛酒,吃着猪膘肉,满口留香,唇齿间品尝的不只是猪膘肉,还有丰足的日子和经年的岁月味道。

    一些味道,很脆弱,离开了便不再有。味道经不起跋山涉水,也经不起远走他乡,更经不起仿冒制作。只有在诞生那个味道的地方你才能够地道地领略——这便是风味饮食的魅力。

    可以说, 天地自然物候节气不仅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它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随节候生活作息,早已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以食为天,天顺节气而变。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规律。

    是啊,人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在敬畏自然的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歌咏自然事物。翻翻古代的歌谣,便可体会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情感。雾、雨、露、霜、雪以及冰雹,人们无一例外地加以歌咏,而歌咏最多的,当数雪了。人们偏爱雪,赞美雪,大约就是因为雪纤尘不染,晶莹如玉,而且广被万物,无差无别。

    如果小雪时节落一场雪,漫天飞舞的雪花合着这个诗意的节令一起降临人间,该有多么美妙。因为,白雪不仅能清扫天空的阴霾,更能唤醒心中的诗情,感悟人间的美好。

    果然啊,季候守节礼,小雪应时来!

    就在这篇文章结尾时,飘舞的雪花果真应时而至,望着这个冬天的第一场初雪,顿感时光美好而圣洁,心情仿若回到了人生的初恋。

    让我们依循着时光的脚步从容地走吧,在路过这个冬天时,也仿照古人那样,檐下负暄,煮酒读书,兴之所至,撩起厚厚的棉帘子,招呼一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